因地理環境緣故,花東一帶與台灣各地頗有距離,加上依山傍海和狹長的縱谷,該地逐漸長出自己的特色。咖啡也好,餐飲也好,不論是客群或是經營模式,花東的土地上,長出了別於別處的風格。
花蓮咖啡店多,近年更是爆炸性成長,不過自己烘豆、沖煮的店家仍為少數,阿莫咖啡便是其中一家。
阿莫咖啡的負責人陳皇州認為,花蓮目前絕大部分的咖啡店走得是觀光模式,觀光客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剩下三十才是在地客。這種路線受益於城市的觀光發展,畢竟來的人越多,收入越高。
這種營收模式有著明顯的淡旺季,陳皇州指出,客源大概是一年來一次兩次,難有強烈的情感連結。加上花蓮一旦斷路,營收瞬間歸零,很難穩定地長久經營。疫情期間,遊客數銳減,加上長期未培養在地客,觀光模式的缺點整個凸現出來。
阿莫走的路線恰好相反,在地人居多,觀光客少,因此沒有淡旺季之分。陳皇州笑說,週末假日店裡沒人,平日人才多,若是有人初次到訪,可能會因此感到詫異。
銘師父的負責人莊育賢長年跟隨父親經營餐廳,對於在地料理有著獨到的看法。他認為,以餐飲業而言,花東一帶的特色,當然是以找當地食材的來源。近年來,花東的餐飲業逐漸專注在採用原住民的食材跟料理,或是專注發掘在地特色。
莊育賢指出,銘師父在花蓮生根,開店至今三十六、七年了,自始至終的堅持就是採用在地食材。他父親曾說:「花東屬於後山,不把自己的東西打出來,買台北批到西螺、西螺批到花蓮的食材,料理好了再賣到台北,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受到父親的理念影響,莊育賢也傳承了這一份採用在地的精神,店裡的走向自然也都使用在地食材,並且加以創新。店裡用的雞肉、豬肉、羊肉、牛肉、漁獲、海鮮,全部取自花東,如此不僅能為客人做食農教育,說說在地小農的故事,也能節能減碳,避免浪費資源。
小農契作,採用有機食材,他覺得勢必成為未來花東餐飲業的走向。
陳皇州指出,外縣市的咖啡店,客源很固定,獨立店家以年輕人單獨或聚會為主,連鎖店沒有店家客人的情感連結。
在陳皇州的眼中,花蓮的形勢不太一樣,各式各樣的人都會來咖啡店坐坐,餐廳老闆、醫生、老師、作家,形形色色相當廣泛。他認為咖啡只是媒介,人來店裡坐久了,聊久了,慢慢成為朋友,也漸漸形成一個小生活圈,大家什麼都聊,什麼都問,儼然成為小型的情報中心。
陳皇州笑說,咖啡好不好喝當然重要,可是那畢竟只是媒介,只要連接各式各樣的人,就會有很多火花。
對於在地連結一事,莊育賢認為,對於餐飲業來說,在地脫不了人脈。他說,創業的年輕人跑市場採買,價格往往不漂亮,食材漁獲也不一定好,因為沒有認識的攤販和固定的管道。早期他跟父親跑市場,不少攤商都會知道父親喜歡什麼食材,也會推薦該季什麼好,給我們的價格和品質也往往優於他人。
多虧父親長年鋪建的人脈,當莊育賢自己到市場採買,跟那些婆婆媽媽接洽,人情永遠熱絡,不像剛創意的年輕人初探市場那樣生疏。以他看來,人脈深廣,決定餐飲好壞。
陳皇州建議花創可以嘗試舉辦咖啡市集,品項不用複雜,極致簡單更好,譬如全部冰滴、卡布、手沖之類。他解釋道,舉辦市集,重點不在於比較誰的咖啡好喝,而是讓顧客在眾多相似的選擇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口味。
陳皇州舉例,台北偶爾會舉辦單一市集,譬如說肉桂捲市集,找了很多販售肉桂捲的店家聚再一起,販售他們最拿手的肉桂捲,只是商品雖然一樣,口味、淋醬、捲體不同,吸引的客人也不一樣。
他認為,不管是咖啡或其他產業,朝單一市集的方向走,就可以讓顧客在很短的時間裡更認識一件商品和產業,進而產生興趣和喜好。
莊育賢多年前曾參加過一次花創的展覽,主題是花東食材和料理。銘師父負擔所有展覽的菜色,共三十道,展期長達兩週,一週換一次菜單,所有料理皆要跟在地食材結合。
莊育賢將烹煮好的料理加上明膠,作為裝置藝術,可以長時間維持料理的形貌和色澤,供參觀的訪客拍照。
花創辦過市集,也跟爵士樂結合,所以莊育賢認為,以餐飲為主的展覽在花創舉辦,跟音樂、咖啡、藝術、市集結合,不僅可以建構出一場視覺、聽覺、味覺合一的饗宴,營造觀光氛圍,吸引訪客前來,同時也能讓全台灣知道花東餐飲是如何活用在地食材於自身的料理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