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處具有原住民的自然場域或是觀光旅遊業發展興盛的城市,工藝產業也通常是正向發展的產業之一。從自然資源的取得、文化的獨特性及觀光的商業價值,皆可以透過生活與工藝的展現,具體的呈現出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因此,本篇文章將採訪到花蓮手工藝協會的理事長,同時也是在地手工製筆品牌「松蘿野店」的創辦人葉佐蔚,與花蓮知名陶藝品牌「魂生製器」的創辦人張靚妤,分別以他們的經驗與觀察來分享工藝發展在花蓮及花創的可能性。
松蘿野店的創辦人葉佐蔚表示:「花蓮本地的自然環境優美,自然素材多是很合適培養工藝師的環境。同時,又有原住民的文化獨特性,的確是深具發展工藝及藝術創作產業的潛力。由於在地的人口不多,縣內面積廣大,所以工藝師散居各地但能維持生計不易,也受到觀光產業比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地工作創作者需要建立技術的自信和商品的獨特性,在經營層面上也需要思考具備多元通路的能力,例如:電商模式的線上行銷,增加有特色的實體寄售商店或甚至與官方單位合作的可能。如此才能建立相對較為穩定的收入以支持未來的創作。」
從廣告業轉戰到陶作工藝,且在短期內便將品牌經營有聲有色的魂生製品創辦人張靚妤則認為:「花蓮的工藝特色是有原住民獨特的文化基礎,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因此間接造成其他特色與生活工藝的部份缺乏了推廣空間。因此,地區風格變得單一,缺乏多樣性。本來的優點可能也變成是發展侷限的缺點。自己的工藝基礎在養成階段,得要依靠自學及到外地去汲取專業的養份。以花蓮陶藝常有師徒制的限制,加上各項工藝專業資源的普及率不足。相對較多是體驗式的興趣教學,較沒有以長期性工藝專業發展的方向前進。
花蓮工藝產業的未來走向上,仍是需要回歸到界定手作與工藝的差別。目前業界多是以個人成就,而相對欠缺「品牌思維」。若以提升產業發展的角度思維,則必須培育更多工藝師才能成就產業推展的足夠量能。」
松蘿野店是位於花蓮鳳林的手工木質筆類產品的品牌,創辦人葉佐蔚因從家中有許多漂流木的素材資源為材料,又有林田山摩力沙卡的木料資源,以不浪費任何實木的循環經濟為概念,即使是家具的邊角料都是可以創作的素材。他表示:「鳳林以興學有成的校長村為名,以筆來書寫或繪圖都是藝術的起源,因此,筆就成了我個人創作的核心主題,連結在地文化特色的DNA便是品牌的精神。」
提及與在地資源的連結如何融入到企業經營上?魂生製器的張靚妤說:「從作品的構思開始,便以花蓮的特色做出發,儘可能讓購買者在收到作品時能連結到花蓮印象。我們的品牌精神就是「花蓮製造」,讓作品連結到花蓮在地的元素,也是越在地越國際的具體展現。過去有過與門諾基金會合作的『工藝x公益』計畫,便是以花蓮的海浪做為創作視覺的主題。大器系列的作品則是採用在地石材業者所回收的石粉創作,不僅是材質運用以循環經濟為概念,採用純手工製作也是相對比較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
曾經在花創釀市集擺攤到發展出獨立品牌的過程中,葉佐蔚表示:「市集是手作工藝者開始探尋市場接受度與意見的最佳開始方式。釀市集是花蓮唯一常態又持續性主辦的手作市集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其中觀光旅客約佔營收的八成而在地支持約是二成左右。」因此,位於花創的釀市集對花蓮手作工藝者已是重要的平台。他表示由於過去經營團隊的不穩定性高及許多人在招商過程中的創傷經驗是未來招商的隱憂,但也因為園區的位置與整體環境的條件好,不同建築的多樣性都提供了在花蓮無可取代最好的工藝發展空間。
魂生製器的張靚妤則表示:「分流分眾和國際化是對於花創園區的這個場域的經營建議。所謂「分流分眾」是花創可以扮演實體的平台角色,對內有機會將不同的目標客群找出來,讓許多未來可能進駐的廠商能在這個園區中彼此互利共生。對外能否整合其他位於市區的歷史建築群,串連其他空間的營運,以衛星發展的概念,可以把分眾分流的概念做好,同時創造文化觀光的內容也提升城市形象的魅力。」對於「國際化」的期待,她也認為園區將不只是為在地服務,也要長出代表花蓮的國際品牌模樣,找出本身的定位獨特風格,想像未來將會聚集什麼樣的人。
此外,她也建議園區可以做為育成創業的基地,輔導廠商做為對接市場的實體場域。基礎育成可以交給育成單位;花創園區比較合適扮演育成後段的角色,提供實體空間讓廠商透過引入人流的市場測試,有機會調整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在未來發展的潛力。